9月7日,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乒乓球(大众组)比赛在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开赛。来自全国20支代表队的109名运动员汇聚广州,将在为期3天的赛程里展开激烈角逐。残特奥会乒乓球(大众组)竞赛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,比赛为广州赛区残特奥会十二个项目开好局、树好标杆,提供了可借鉴、可复制的经验。
比赛现场。
赛场的成功,离不开细致入微的保障工作。从进入学校的第一时间,随处可见的志愿者便无微不至地为观众和运动员提供指引和服务。既是跳绳运动员、又是残特奥会志愿者的张崇杨告诉记者:“在比赛的时候,我深刻感受到志愿者的热情,这一次自己作为志愿者,也想贡献一份力量。”医疗团队也在各处设置医疗点,及时提供救护。
记者了解到,为保障赛事顺利举行,学院体育馆采用“逢阶必坡、逢棱必圆”原则,新设无障碍通行设施电梯3台、无障碍升降平台1台、19个轮椅席位、12个无障碍卫生间、10个无障碍淋浴间及全流线无障碍系统,实现从停车场到赛场“零高差通行”,消除残疾人运动员的物理隔阂。
轮椅席位。
在场馆内,部分球台经过特殊调整,使高度更适合轮椅运动员;球台的固定脚做了加深处理,方便轮椅进入;进场位置场地空间进行了扩大,方便轮椅回转;志愿者队伍经过严格培训,提供恰到好处的协助,却又不过度干预,最大限度保障了运动员的独立与尊严。
场馆配备手语翻译老师和手语翻译机器人,充分体现“人性化、系统化、智能化”的城市温度。238名志愿者分布在竞赛、接待、医疗、媒体等不同岗位,热情提供了赛场引导等各项服务。5家医院9个医疗站5辆救护车以及医疗保障35人,针对特需人士提供“一人一策”个性化服务,体现了“平等、参与、共享”的残特奥会理念。
志愿者协助运动员。
此外,本次赛事还特意加入了康复辅具保障服务站,科学划分了接待、维修、评估、存储等功能区域,为运动员和技术官员提供一站式辅具维修和借用服务。这也是广州赛区率先提出的残特奥会辅具保障服务模式,创新构建了“1+5+10+N”残特奥会辅具保障服务网络体系,即以1个保障服务中心为枢纽,5个竞赛场馆保障服务站为支点,10个接待酒店爱心服务专柜为延伸,配合流动服务车实现全域机动支援。
康复辅具保障服务站。
此前,广州体职院已于7月31日—8月1日举行了残特奥会乒乓球测试赛暨2025年广州市残疾人乒乓球邀请赛,对赛事组织、安全保障、医疗保障、志愿服务等全流程进行了有效验证,为此次残特奥会乒乓球(大众组)比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文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林琳 通讯员:蓝润 实习生:姚佳琪
图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陈忧子视频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陈忧子、林琳 实习生:郝于蓝广州日报新花城
【来源:广州日报】